防水工程的“防、排、截、堵”如何理解?
发布时间:2022-07-12
人气:8 IP属地 火星
GB50108-2008《地下工程防水规范中》总则中指出:“防水工程的设计及施工应遵循“防、排、截、堵”相结合,刚柔相济、因地制宜,综合治理的原则”。
防,就是采用防水材料对建筑物进行防水处理,阻挡外界水侵入建筑造成渗漏。那么,何谓“排、堵、截”呢?一起来看看吧。
“排”,是整个防排水体系中重要的一环,无论是截水还是堵水,最终还是要通过排水措施才能将水引出建筑区域以外,保证地下工程不受影响。排水方式包括自流排水、盲沟排水、渗排水、塑料排水管排水或机械抽水排水等。地下工程排水应形成汇流、流径和排除等完整的排水体系。
但是,也有防水专家指出,地下工程应着重防水,以排为主的原则是错误的。如:持续抽水排水,水中泥砂携带排出,底板下日渐空虚,建筑开始不均沉降甚至歪斜,影响建筑安全。
“截”主要是指截断流向隧道区域的水流,即把所有可能流向隧道的地表水、地下水的通道截断。如在隧道防水中,截水措施主要包括:隧道洞口仰坡设置截水天沟,截留地表水,防止水流流向隧道洞门;对洞身上方的积水坑等可能导致地表水下渗的位置进行处理,如地形疏导、修建排水沟、喷抹灰浆等;对有明显流向和稳定补给的地下水,应当采取截水导坑或封堵措施,防止隧道开挖后出现大量涌水。
“堵”主要是在地下工程开挖以后,针对围岩出现的或者可能出现的明显渗水、涌水情况,采取封堵措施或者超前堵水措施,同时也包括在结构内采取措施,对侵入结构的渗漏水进行封堵,防止水流向内渗透。除了在施工时采取的注浆堵水外,永久性结构堵水措施主要包括:设置防水层对渗水进行封堵;采用抗渗混凝土进行衬砌自防水;对于混凝土衬砌的工作缝,采用止水带、止水条等材料进行堵水。截和堵是房建地下外围防水主要方式,截就是地下室内的集水井,堵就是地下外围墙体的处理。
总之,“防、排、截、堵”相结合的防排水措施是一个有机整体,相互间不可分割。其中任何一项措施实施不理想,都将引发其它措施失效或者效果不佳,导致防水失败。
看看中国古代建筑如何做防水
中国建筑的防水历史可以追溯到上万年前,成为灿烂的华夏建筑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。我们祖先在实践中积累了相当丰富的建筑防水经验,比如“多道设防,刚柔并济”、“以排为主,以防为辅”等等建筑防水设计理念,直到今天仍被世界各国的建筑师们所采用。这不仅是中华民族奉献给人类的宝贵财富,也是我们今天要认真汲取和发扬光大的历史精华。
【以排为主 做坡设沟】
房屋渗漏,水为患根,屋面存水,地下水困,必然致漏,尽快排出就减少80%的渗漏率。所以创造坡屋面,并加大坡度以利排水。靠近屋脊两侧的坡度超过60°,而在檐部的坡度不足30°,利用陡坡使水急下,再巧用惯性冲出檐外。地下建筑的设计也是注重排水,地宫财边设盲沟通向远方更低的沟壑,不汴积水围困地宫,仅是防潮而已。
【因地制宜 就地选材】
我国地域辽阔,南北气候不同,东西降雨量大小悬殊。在少雨地区,民房采用泥土囤顶,坡度仅二三度。在草原地区,牧民不定居,建造易搬迁的活动房屋——毡包或毡帐,使用牛羊毡作屋面材料,防不保温一体化,很好。在南方多雨地区,屋面用小青瓦防水,上下接压约3/4,形成很厚的瓦层,夏天有隔热的功能。因地制宜,就地选材是古代建筑防水的经验。
【多道设防 刚柔相济】
小块的瓦上下左右搭接,若作到滴水不漏,百年不渗是很困难的,单靠一层瓦防水是不够的,必须多道防线。瓦下增加青灰背,类似现在的水泥砂浆,青灰背上铺灰背,灰背厚约10厘米,由磨细石灰与细黏土混合拌匀,掺水,拍实,犹如现在的混凝土刚性防水层。现在我们防水原则是刚柔结合、多道设防亦很相似。
木柱防水并非涂一道漆,而是7层作法,要达到柱内水分出得来,又要雨水浸不进。
【选材施工 苛求质量】
古代对施工质量要求非常严格,以至于到刻苛的程度。如制灰背,石灰膏与细黏土掺均匀,肉眼看不出白灰点来。铺平拍打后密实度可在达到永不渗水。给皇家施工,稍不合格遭杀身之祸。对于瓦的检测,先敲击听,一块一块地验,然后再试水观察吸水情况。铺砌瓦不仅放线,每丈长铺砌块数严格控制。正是对施工质量严格控制,竣工后的屋面数百年不漏。唐、宋、辽建筑千年未翻修亦不漏,简直是奇迹。